
各行各業在疫情下加速數碼化,為市民帶來無比便利,不論購物、學習、理財或投資,都可透過一部手機或電腦輕鬆做到。但隨著市民對網上服務愈加依賴,加上社交媒體的普及,網絡世界自然也成為不法之徒的集中地。

投委會近期進行的調查指出,約一半受訪市民表示在2020年較前一年更頻密使用數碼理財服務,包括網上銀行、網上支付及網上投資等。但同時, 47%受訪者表示曾遇網上騙案,近一成還因此蒙受金錢損失,平均損失金額逾一萬七千港元。警方數據更顯示,本港去年錄得15,553宗詐騙案,較前年急升九成,當中各種網上騙案升幅更為顯著,凸顯學會防範網上詐騙的重要性。

據投委會調查,市民最常遇到的網上騙案,包括以偽冒電郵或電話套取銀行戶口資料及密碼、網上購物騙案、以偽冒電郵要求轉賬等。近年,社交媒體亦流行各種股票投資騙局,例如透過「唱高散貨」手法,以高回報利誘散戶買入股票後沽貨,謀取暴利。

騙徒手法層出不窮,市民身處網絡世界要學會Factcheck,分清資訊真假,亦應時刻警覺、小心求證,遠離各類網上騙案,免受金錢損失。

市民如收到電郵或社交媒體訊息,對方要求提供金錢或個人資料,切勿未經查證便輕信答應,必須先核實對方身分。同時,市民應妥善保護網上戶口資料和密碼,以免被人盜用,並加強個人電郵系統的保安。
市民亦可多留意關於騙案的新聞,並善用投委會網站的「防騙專頁」及警方反詐騙協調中心等資源,認識各種流行詐騙手法及防範要點。了解更多,自然懂得提防。

此外,投委會於三月推出的全港性理財教育活動「香港理財月2021」(
www.moneymonth.hk),今年以「數碼理財全面睇,洞悉危‧機最實際」為主題,透過多項免費活動及資源,增強市民的數碼理財能力及網絡安全知識,並提醒公眾關注網絡詐騙,提高警覺,保護自己免受損失。
2595 次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