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講不清、寫不明?」 解決讀寫困難有計!
編輯: 編輯部
日期: 07.10.2014
幼兒階段是小朋友學習語言的其中一個黃金期,一般幼兒學習中文時,雖然未必人人都可做到琅琅上口的地步,但掌握一些語文法則總不成問題,例如「河」是由左右部件組成,字義與「水」有關等。透過不斷學習,還會學到更多字詞,和會造簡單的句子和短文章,為將來學習高階語文奠下重要基礎。可是對於「講不清、寫不明」、有潛在讀寫困難的幼兒來說,一般的語文教學法就未必能幫助他們學習,那麼家長又有甚麼出路呢?
潛在讀寫困難的幼兒可能出現哪些問題
  • 孩子可能會較同齡幼兒遲開始說話。
  • 到了高班階段,仍未有明顯的左右手偏好。
  • 用雙手拍出節奏的時候會感到困難。
  • 寫字時,常常寫出方格或界線外,字體潦草。
  • 認字能力較弱,明明花了不少時間抄寫,改天便會全部忘掉。
  • 對文字理解較弱,測驗或考試時,只要題目稍為更改,便完全不懂作答。
協康會的幼校支援研究發現,300多名有讀寫困難的幼兒,接受為期1年優質語文學習活動後,約三成能夠脫離潛在困難組別,語文能力更追及同齡的一般學童!這項研究成果對有潛在讀寫困難的幼兒絕對是一個喜訊,若他們能夠盡早接受有系統及目標清晰的語文學習活動,即大有機會減低讀寫困難帶來的影響,重拾自信。
研究指出,若教師運用針對性的語文教學策略,將一些語文基礎知識,例如詞彙、語音、語素、部首、筆順及字形結構等加入學校課程及日常課室流程中,即可循序漸進地加強讀寫困難幼兒的語文能力和學習動機。
另一項臨床研究顯示,若家長對幼兒讀寫困難問題置諸不理,有兩成半幼兒在讀寫方面的困難會惡化下去,影響他們在語文範疇的學習動機和表現,長遠更會影響在其他學科的發揮。
香港現行的政策,讀寫困難兒童要待升小一後才會被轉介作正式評估,輪候時間最少也要一年。在等待接受評估的空檔下,家長和老師若能夠在幼兒學前階段便為他們進行「補底」工作,即使幼兒日後確診患有讀寫障礙,他們應對的能力也不至於由零開始。建議對小朋友有讀寫困難疑問的家長可參加協康會舉辦的「聽說讀寫小奇兵 – 幼兒語文學習家長講座」,詳情請瀏覽協康會網頁

資料來源:協康會healthyD 
14349 次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