唔使打唔使鬧──四招令寶寶變乖乖
編輯: 編輯部
日期: 06.06.2016
近日,日本男童田野岡大和的失蹤事件受到全球關注。雖然大和最後安然無恙,其父母的管教手法卻惹來網民聲討,認為把孩子獨留在荒山野嶺中的懲罰等同虐兒。
 
小朋友難免犯錯,苦勸無效,但又不想他們有童年陰影?試試以下幾個方法, 不用體罰,不用惡言責備,不用極端手法,也能理性地糾正孩子的錯誤。
 
Text_Rachel
 
圖片來源:@CNN/Twitter
1. 嘈嘈閉?──靜靜面壁思過
 
適用情境:孩子不停扭計、和其他小孩爭吵
 
方法:在家中設立「罰企區」。孩子吵鬧時,要求他們到罰企區面壁思過,反省自己的行為,期間不得與他人交談。
 
小貼士:罰企時間不宜太長,15至20分鐘已夠,免得孩子失去專注力;
「罰企區」不宜設在當眼位置,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。
2. 破壞王?──幫手做家務
 
適用情境:孩子亂丟東西,破壞家具、玩具
 
方法:要求孩子參與家務,例如幫忙收拾雜物、清理房間等等,令他們明白父母日常的辛勞,不再「搞亂檔」。
 
小貼士:家長平日可「翹埋雙手」,指示小朋友自行整理房間和玩具,讓他們學會自我管理。
3. 發脾氣?──投入藝術治療
 
適用情境:孩子耐性不足,罵人、抓人、踢人、咬人
 
方法:準備一本心情畫冊,在孩子發脾氣時,邀請他們在畫冊上以文字和圖畫抒發情感,幫助他們冷靜下來之餘,大人也能了解小朋友的心思。
 
小貼士:爸爸媽媽和孩子也可多做親子手作,以創意方法交換所思所想,一方面陶冶性情,另一方面促進親子溝通。
4. 唔聽話?──禁止睇電視、玩玩具
 
適用情境:孩子不聽勸告
 
方法:暫時沒收孩子心愛的東西,或禁止孩子看電視、玩樂等等,待他們表現良好時恢復權利,令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他們不喜歡的後果。
 
小貼士:家長在處罰後謹記要與孩子討論懲罰原因,避免他們重韜覆轍。
13081 次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