慎選遊戲小組4大指標
編輯: 編輯部
日期: 22.01.2014
坊間近年越來越多遊戲小組(Playgroup),不少家長為求讓孩子把握黃金學習時間,都會帶子女參加。那麼,是否參加越多遊戲小組,便越有利孩子成長呢?協康會資深職業治療師翁桂香指出﹕「同時參加多個小組、興趣班,孩子難有時間消化、練習和鞏固所學,一旦慣於這樣被動地接受訊息,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。」既然如此,父母就要懂得以下4個選取遊戲小組的指標,重點報名合適的,再配合相應的育兒法,才是精明之道。

 
1. 給予足夠而全面的感知刺激

0-2歲是感知動作發展階段,幼兒主要透過感知動作來體驗和認識事物。這階段的遊戲小組應著重給予他們足夠的感知刺激,以促進其腦神經的突觸延展及整體發展。因此Playgroup的內容應具備刺激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前庭覺(即搖晃的感覺)與本體覺(即肌肉、關節的感覺)的元素,提升孩子整體的發展。

 
此外,與同儕之間有充足的互動,促進其社交技巧發展亦十分重要;課堂期間也要予以幼兒機會學習自理,如自行使用不同食具進食、洗手和脫鞋襪等;導師亦要教導幼兒安坐、聽從指令、舉手表達需要及玩玩具的技巧等,這些都有助提高他們上幼稚園的適應力。而小組以親子遊戲形式進行,有助促進親子關係,讓家長掌握處理孩子行為問題的方法,屬Playgroup的重點之一,因此親子活動十分常見。
2. 內容隨成長階段調整

孩子不斷成長,遊戲小組的內容亦應有所調適,以幫助其能力發展到應有階段,幼兒感知動作發展遊戲小組便具備這個特點。以玩玩具的技巧為例,半歲至1歲的幼兒會在成人協助下玩一些操作簡單的玩具﹔而1至2歲的孩子就要開始學習聽指令,自行選取玩具後專注地玩﹔,至於2至3歲的孩子,導師宜營造課堂的環境,讓孩子學習規則,在玩完玩具後收拾妥當等。

 
3. 導師具備專業治療知識

孩子發展遲緩,遊戲小組導師如能及早辨識,可有助盡早治癒。因此,導師應具備專業的治療知識和技能,以便為家長提供可靠的評估。在協康會小組內,職業治療師會向家長講解個別歲數應有的能力,並關注兒童的表現,給予家長建議。資深職業治療師翁桂香就於5年來辨識了不少有自閉症、言語障礙、整體發展遲緩傾向的個案,並轉介他們到政府接受評估﹔同時亦曾指導家長進行家居訓練,雙方合作下,孩子由最初有發展遲緩,然後慢慢進步,最終趕及同輩的成長進度。
4. 小組人數宜少不宜多

家長林先生的分享相信是不少父母的體會﹕「坊間有些小組收生達30多人,雖然導師具幼兒教育經驗,但未必有專業治療知識,亦無暇兼顧個別幼兒的進度。」因此Playgroup應以小班教學為佳,如協康會的遊戲小組,每組最多收8對親子,如此一來,職業治療師就能親自指導每個幼兒,並向家長細心講解背後的原理和需要留意的細節。
家長宜配合:鼓勵多探索、多嘗試

遊戲小組歷時短短數十分鐘,若家長能配合課堂進度,在生活中應用所學,自然事半功倍。翁桂香認為,家長應鼓勵孩子多探索周遭環境,如到公園盪鞦韆等,給予孩子適當的前庭覺和本體覺刺激。

家中若有僱傭,家長宜加緊留意孩子的自理能力發展。孩子一般到1至2歲會充滿好奇心,渴望自行吃東西和穿衣服等,如果長輩或家傭為免麻煩而不讓他們嘗試,至4、5歲後,他們便會習慣依賴成人,失去自理的動機。
此外,家長的育兒技巧應與孩子的成長階段一同「升呢」,如在孩子1歲前,餵吃蘋果蓉﹔至1歲後,便應讓子女自行咀嚼較軟的食物,以助其口肌功能發展﹔兩歲後,更可讓他自行進食一般食物。如此雙管齊下,參與Playgroup所得的益處就更為突出!

撰文﹕協康會
 
11711 次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