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醫爸B】預防及急救 BB「濁」親(嗆到)方法
編輯: 編輯部
日期: 17.08.2020

<靈樞‧四時氣>曰:「飲食不下,膈塞不通,邪在胃脘。」
 
由於初生BB脾胃功能、消化系統等未完全成熟,所以常有食物反流的現象。
 
通常BB飲奶為主,不時會有「嘴角滲奶」現象,由於生理性的食道下括約肌(連接食道與胃)閉鎖不全。BB的括約肌因力道不夠,才會使食物容易從胃逆流而上,做成「嘴角滲奶」。大多情況下,待BB 長大(約9個月後)及於每餐後有效掃風,滲奶及嘔奶現象會逐漸減少。有時情況嚴重,BB可能類似嘔吐般噴出奶水。
 
至於「嘔奶」就是由嘴以噴射式的動作噴出奶水,若有持續噴射性的嘔吐,並次數頻繁,幾乎每餐喝了奶水很快就噴射式般地吐光,而吐出的內容物為奶水不含黃綠色膽汁,可能BB患上肥厚性幽門狹窄症(infantile-hypertrophic-pyloric-stenosis)。父母加以注意,儘早到醫院檢查,此症可能會造成嚴重脫水,甚至死亡。
 
無論是嘔奶或滲奶,嚴重可能會令BB 「濁」到(嗆到),嬰兒的大腦細胞對氧氣十分敏感,如搶救不及時極易造成嬰兒猝死。
 
尤其是0至3個月的嬰兒,他們的頸部肌肉尚未發展成熟,無法自己控制郁動,所以較易出現意外,家長要多加留意。
 
預防濁親(嗆到), 檢查以下6點:

  • 沖奶溫度手法:過熱過凍都不適宜,還有飲了帶泡的奶也會容易令BB 胃脹。
  • 餵奶時機適當:不要在嬰兒哭泣、歡笑、吃飽後強餵,當BB非常饑餓時,應逐小逐小餵,不要一下灌太大量。
  • 姿勢體位正確:吃奶時不能平躺,上半身應成30至45度,而奶粉BB的奶瓶底高於奶嘴,防止吸入空氣。
  • 控制奶的流動速度:如媽媽泌乳過多過快,可用手指輕壓乳暈,減緩奶水;奶嘴孔不可太大,奶水應滴出為標準。
  • 飲奶後必須記得輕拍嬰兒背部「掃風」: 嬰兒吐出腸胃中空氣,可減低嘔奶風險。如「掃風」不成(沒有聽到咯聲),一定不可把BB平躺或趴睡;可譲BB躺在60至70度的地方或側臥30分鐘,避免奶塞進氣管生意外。
  • 嬰兒飲奶後兩小時多加留意:因嬰兒腸胃消化奶水要3至4小時,所以嬰兒飲奶後兩小時仍有可能嘔吐嗆喉窒息。

 
急救BB 刻不容緩:
BB濁到窒息,會出現顏面青紫、全身抽動、呼吸不規則,吐出奶液、泡沫或鮮血等反應。嚴重窒息容易導致嬰兒猝死,家長要立即搶救。以下有4個急救法可以參考一下:
 

  • 體位引流:如果BB吃飽後嘔吐,可以將平躺BB側臥,以免吐奶流入氣管;如果BB飲奶初時過急但胃仔仍空,可以將BB上身前傾45至60度,儘量令氣管內的奶倒流出來。
  • 清除喉嚨內奶液或嘔吐物:如果媽媽有自動吸奶器,可用膠喉伸入BB 喉嚨吸走奶汁;沒有吸奶器,可用手指纏紗布伸入BB 喉嚨吸走奶液,慎防BB再次將嘔吐液吸入氣管。
  • BB刺激大喊或咳嗽:用力拍打孩子背部或刺激腳板底,讓其大喊或咳嗽,將氣管內奶咳出,緩解呼吸。
  • 輔助呼氣:用雙手攏在患兒上腹部,向上擠壓,像呼吸動作,使氣道奶液部分噴出反復進行使窒息緩解。

 
進後急救後,若BB繼續哭臥不安,需立即送院作詳細檢查。
 
中醫認為BB因為脾常不足,脾虛而易導致消化不良。平常可多輕柔推按BB的背部,中間脊柱由下至上,脊柱旁兩側由上至下。這樣可以推按到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,對調整BB氣血循環,生長發育有所幫助。
 
另外,6個月以上的BB開始吃粥仔時,可以煲淮山瘦肉粥給BB健脾養胃。
 
感謝馬琦傑中醫師授權轉載文章內容。

更多精彩內容:【特集】幼兒醒目飲食指南

52862 次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