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放假多月,終於要迎接真正開學,無論家長還是子女,上學都彷彿變得陌生,年紀尚小的子女更可能會有抗拒、害怕返學的情況。面對此問題,家長更加要避開錯誤,盡快讓子女重新習慣返學的生活。

錯誤1:表現出依依不捨
這個情境是否似曾相識呢?開學初期,孩子在學校門前捉住父母衣角,抱住父母,甚至嚎哭,不想進學校;好不容易才進校門,孩子仍然流著眼淚回頭向父母求救。有的爸媽心生不忍,於是含淚回應揮手;有的家長則停在學校附近,對學校「虎視眈眈」。
其實,這些行為會令孩子情緒更易波動,也會誤會父母「不救我」。送孩子入學後,家長應冷靜微笑說再見,然後轉身離開,讓孩子安心投入校園生活。
這個情境是否似曾相識呢?開學初期,孩子在學校門前捉住父母衣角,抱住父母,甚至嚎哭,不想進學校;好不容易才進校門,孩子仍然流著眼淚回頭向父母求救。有的爸媽心生不忍,於是含淚回應揮手;有的家長則停在學校附近,對學校「虎視眈眈」。
其實,這些行為會令孩子情緒更易波動,也會誤會父母「不救我」。送孩子入學後,家長應冷靜微笑說再見,然後轉身離開,讓孩子安心投入校園生活。

錯誤2:接放學經常遲到
孩子上學需要勇氣,放學時,也會期待被準時接走。外國有研究發現,一個班裡經常被最早接走的孩子,其自信程度往往比其他孩子高。另一方面,遲被接走的孩子,在看到別的同學仔一個一個開心地放學時,自己的家人還未出現,孩子會感到孤獨、無助及不被重視,更抗拒上學。
孩子上學需要勇氣,放學時,也會期待被準時接走。外國有研究發現,一個班裡經常被最早接走的孩子,其自信程度往往比其他孩子高。另一方面,遲被接走的孩子,在看到別的同學仔一個一個開心地放學時,自己的家人還未出現,孩子會感到孤獨、無助及不被重視,更抗拒上學。

錯誤3:以「返學」恐嚇孩子
有家長在訓導孩子時,左一句「告訴老師,讓老師罰你」,右一句「你再扭計就即刻送你上學,不要你」。不知不覺間,孩子對「學校」產生恐懼,認為是一個可怕受罰的地方,對學校產生反感,可想而知,他如何能「自願上學」、「愛上上學」呢?
有家長在訓導孩子時,左一句「告訴老師,讓老師罰你」,右一句「你再扭計就即刻送你上學,不要你」。不知不覺間,孩子對「學校」產生恐懼,認為是一個可怕受罰的地方,對學校產生反感,可想而知,他如何能「自願上學」、「愛上上學」呢?

錯誤4:大變動打亂孩子規律
在開學初期,或是長假期後,孩子往往需要時間適應規律的校園生活,這已是一項挑戰。所以,這時期應盡可能避免家中其他的較大改動,例如搬屋、更換工人等,以免孩子難以在短時間內適應不同的變化。此外,在學期初,家長也應避免請假旅行。孩子好不容易適應的規律生活,會因為旅行而有所變化,回校後又要再重新適應。
在開學初期,或是長假期後,孩子往往需要時間適應規律的校園生活,這已是一項挑戰。所以,這時期應盡可能避免家中其他的較大改動,例如搬屋、更換工人等,以免孩子難以在短時間內適應不同的變化。此外,在學期初,家長也應避免請假旅行。孩子好不容易適應的規律生活,會因為旅行而有所變化,回校後又要再重新適應。

錯誤5:說得出,做不到
有時家長為使孩子聽話上學,會提出條件交換,例如:「如果你現在換衫上學,星期日我們便帶你到迪士尼公園」。家長需注意,說得出做得到,千萬別誇下海口,答應一些不能實現的承諾。不要以為孩子會很快忘記,他們對家長的承諾很是上心,一旦失約,孩子會因此感到失落、失望。
有時家長為使孩子聽話上學,會提出條件交換,例如:「如果你現在換衫上學,星期日我們便帶你到迪士尼公園」。家長需注意,說得出做得到,千萬別誇下海口,答應一些不能實現的承諾。不要以為孩子會很快忘記,他們對家長的承諾很是上心,一旦失約,孩子會因此感到失落、失望。

學校生活多姿多彩,家長可正面灌輸教育,讓孩子知道學校可以玩、可以有朋友、可以發揮創意、可以學新事物……讓孩子對學校有正面的想像空間,對學校產生好奇、興趣,有助他更快積極投入校園生活。
感謝【慈慧幼苗】授權轉載內容
有育兒問題問專家?即上http://babyparent.org
感謝【慈慧幼苗】授權轉載內容
有育兒問題問專家?即上http://babyparent.org
53355 次閱讀
最高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