懷孕初期飲食須知|懷孕初、中、後期所需營養攝取一覽
編輯: Elize Chan
日期: 13.01.2023
懷孕飲食安排十分重要,不但是保障母體健康,更會直接影響胎兒的成長,到底懷孕初期飲食要吃些甚麼?中、後期又要補充甚麼營養呢?以下就為大家帶來懷孕初、中、後期所需營養攝取一覽。

懷孕初期(懷孕1至3個月)

葉酸 + 蛋白質

在懷孕初期多吃深綠色及綠色蔬菜攝取葉酸,如菠菜、西蘭花、橙汁、粟米和眉豆這類屬高葉酸的食物。

因人體細胞上的抗體是由蛋白質所合成,像對抗外來病菌的白血球,就是由蛋白質組成,所以攝取蛋白質在增強免疫力的飲食最為重要。孕婦可多補充優質蛋白質,如豆、魚、瘦肉、蛋、奶製品等。

懷孕中期(懷孕4至6個月)

鈣 + 膳食纖維

踏入懷孕中期,孕媽媽必須多補充鈣,以減低日後患上骨質疏鬆的機會。而這階段的準媽媽經常受便秘困擾,影響排毒,因此建議多吃新鮮蔬果、全穀類、以糙米取代白米等,增加攝取膳食纖維,並搭配適當、溫和的運動與喝充足水分,就有助改善便秘。
延伸閱讀:懷孕禁食六大水果

【懷孕中期額外補充營養】

DHA

相信各位孕媽媽對DHA不會感到陌生,因為DHA有助胎兒腦部及視力發展。美國埃默里大學在2011年一項研究更發現,孕婦在懷孕期間攝取充足DHA,寶寶出生後抵抗力較強,較少患感冒。

孕媽媽可進食三文魚、鯖魚等冷水深海魚,但由於深海魚水銀含量高,不宜多吃。另可每天服食營養補充劑如魚油,或飲用含DHA孕婦專用配方奶粉。
延伸閱讀:營養師教路: 拆解懷孕期揀DHA謬誤

懷孕後期(懷孕7個月 - 出生)

鐵質 + 蛋白質及卵磷脂

懷孕後期是胎兒器官發展、成熟的關鍵時期,胎兒體重也會迅速增加。這時期的準媽媽們除了留意均衡飲食外,也要小心做好體重管理。

鐵質是造血的重要元素,同時加強準媽媽抵抗壓力和疾病的能力,若攝取不足或會導致缺鐵性貧血,影響血液循環和營養輸送,令胎兒發展遲緩。多進食牛肉、菠菜、堅果、葡萄乾和麥片均含豐富鐵質,還可以選擇服用含鐵質的營養補充劑。
 
胎兒到懷孕後期,生理器官都仍在快速建構發展,因此建議準媽媽們要攝取充足優質的植物性蛋白質與動物性蛋白質。而攝取卵磷脂有助寶寶頭腦發展、身體變強壯。孕媽媽在飲食上可選擇蛋黃、或黃豆製品(如豆腐、豆漿)等。

【孕期額外補充營養】

孕婦綜合維他命及微量元素︰鋅、銅、碘

懷孕過程中孕婦也需要補充各種維他命而達到各種保健功效︰
 
維他命A維持眼睛及皮膚健康
維他命B6預防發炎等疾病,減緩孕吐症狀
維他命B12可以消除疲勞及倦怠感
維他命C可預防感冒,對肌膚保養也有助益
維他命D 幫助鈣質吸收
維他命E及維他命K能輔助胎兒健康成長,增強抵抗力

以上所有維他命在正常飲食來攝取,然而微量元素也與身體的免疫力關係密切,但跟以上維他命不同,較難從一般食物中大量取得,所以最好根據產檢報告來決定是否要服用補充劑。
延伸閱讀:【消委會測試】孕婦攝取過量葉酸增胎兒患自閉症風險

【編輯小建議】
除了文中提及的食物,雞肉也是孕婦攝取營養的重要來源。滴雞精不但保留雞隻豐富蛋白質和胺基酸,具恢復體力、提神補虛和增強免疫力等功效,而且不含脂肪和膽固醇,以免「肥媽不肥B」。了解更多滴雞精/熬雞精資訊和優惠!
除了以上提及懷孕三個階段的必須營養,在懷孕期間吃以下食物,也有助提升孕媽媽的免疫力:

洋蔥:抗發炎

洋蔥中含有檞皮素糖苷,是類黃酮的一種,具消炎、抗過敏的功效,此外,洋蔥中的二烯丙基二硫化化物,也可殺菌、降血脂。常見的洋蔥分為紫皮和白皮兩種,以紫皮洋蔥營養更多。

菇類:活化體內巨噬細胞

巨噬細胞是人體重要的「清道夫」,專責吞噬與消化死亡細胞、細胞殘片、及病原體,並激活淋巴細胞或其他免疫細胞。近年研究發現,菇類中含豐富多醣體,可活化體內巨噬細胞,加上高纖、熱量低,孕媽媽可進食草菇、杏鮑菇等菇類,又不用擔心增重。

海藻類:促進體內排毒

海藻類屬高纖、碘含量豐富的食物,包括有海帶、紫菜等,除了促進腸胃蠕動排走體內毒素,也具降血脂功效。最適合孕媽媽的海帶吃法,是與肉骨或貝類等清煮做湯,但不宜過量食用,避免過量攝取碘影響胎兒甲狀腺發育,特別是有甲狀腺亢進的孕婦,則不宜攝取過多。

抗氧化食物:免疫體內自由基

飲食失調、缺乏充足睡眠,會令孕媽媽體內容易產生破壞體內細胞的自由基,導致發炎,因此進食番茄、紅椒、茄子、南瓜、番薯等含有茄紅素的蔬果,可消除自由基。

全榖類:補充能量提升免疫力

當人體進行新陳代謝及提升免疫力作用時,會消耗體內的維他命B雜,若體內維他命B雜不足,人便容易「打敗仗」。全穀類食物如糙米、燕麥等,除了富含膳食纖維,還提供維他命B雜,孕媽媽可透過改變飲食習慣攝取營養,例如在早餐將白麵包改吃全麥麵包或燕麥片,晚餐的白米飯可改成糙米飯。

只要孕媽媽在懷孕各階段均衡攝取所需營養,要誕下健康的小寶寶就沒有難度。若對懷孕飲食有任何疑問或身體感不適,應盡快向醫生求診。
 
51385 次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