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醫師教路】孕期飲食宜忌及進補法則
編輯: 編輯部
日期: 12.04.2019
近年不少女士在懷孕前都會進行孕前調理,調經助孕,尤其是高齡婦女進行人工受孕,經中醫針藥調理後有機會提高成功率。而在懷孕後,胎兒的健康完全依賴媽媽的體質及所吃的東西,所以在懷孕期間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細節及飲食宜忌,這次請來註冊中醫師譚淵之博士(Kay)詳細講解。
 
更多精彩內容:【特集】孕媽秘笈
1/5頁

 
懷孕期主要分初、中、後3個階段。
 
懷孕初期(約4-14周)
此期胎兒的基因組織、心腦血管、腦部神經等開始發育,一般此段時間容易出現妊娠出血或妊娠流產症兆。
 
補養方法:
固穩母體脾腎氣、養血、補血,對胎兒血脈架構建立非常重要,宜多進食海參、杞子、淮山、烏雞、阿膠、杜仲等食材。
 
更多精彩內容:【特集】孕媽秘笈
2/5頁
 
懷孕中期(約15-28周)
胎兒各個器官和細胞分裂逐漸形成,這段時間胎兒的發育功能會著重於各生理系統的功能培養,所以此時孕婦需要吸收更充份的營養。而在中醫角度,養育胎兒,肝、脾、腎三臟的氣血充足非常重要。
 
補養方法
這段時間,日常飲食必須確保飲食均衡足夠,每天保持進食適量主食,即飯或麵類、2-3份肉類、3份蔬菜和2份水果,而這段期間確保孕媽脾胃功能健康,能令母體及胎兒充份吸收到所需營養,即中醫所指的身體氣血充足。日常養胎保健以健脾食材為主,可多吃:小米、蓮子肉、淮山、茨實、陳皮等。
 
*一份食物量=30-40克
 
更多精彩內容:【特集】孕媽秘笈
3/5頁
 
懷孕後期(29-40周)
孕媽開始有身體怕熱、心悸、水腫、口渴易餓、好涼飲等徵狀,因應不同孕婦體質,可用中藥及食療逐步開始進行清胎熱,以減低新生嬰兒因胎毒而出現濕疹、奶癬等皮膚病問題,如薏仁、茯神、白蓮鬚等。(服用前應先請教相熟註冊中醫師指導)
 
懷孕後期飲食宜忌
宜:
確保蛋白質、維生素及微量元素食物營養攝取平均,可多吃補腎養血食材如果仁、杞子、海參、花膠、響螺等。
忌:
日常飲食中未被明火烹煮及寒涼食物應避免進食,因為易消耗孕婦體內陽氣來消化,容易導致「宮寒」,另外亦能避免因腸細菌引起胎兒感染而影響胎兒發育健康。
 
更多精彩內容:【特集】孕媽秘笈
4/5頁
 
孕期進行中醫調理好處:
減少孕吐,對身邊的氣味再不會那麼容易引發嘔吐的感覺。
減輕疲勞感,令孕媽較精神,不會經常感到肢體疲倦和嗜睡。
助長胎兒吸收營養更均衡,健康發育。
能改善或減少避免孕期半夜抽筋的情況。
 
譚博士提醒,中藥食材應該因應個人體質而使用,建議食用前先請教相熟註冊中醫師。
 
-------------------
譚淵之博士Kay Tam:
註冊中醫師
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(博士)
香港浸會大學碩士(內科)
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士
 
Text_Lam(歡迎到>>BLOG<<和我交流)
 
更多精彩內容:【特集】孕媽秘笈
5/5頁

>> 讚好家庭生活易Facebook專頁,睇勻產前產後/親子食玩樂最新資訊!
21587 次閱讀